放假了

开始放清明节的假了,我可以休息两天,但实际上还是要工作的。今天朋友圈看到一条关于鸡娃的视频。前半段倒是给出了很多现代职场人的客观困境,后半段就开始有点刻意煽情加“好想回到过去”的情节了。

说起来,以我的观察,60后有两类,一类是城市分配工作有养老金的那一批,生的是80后的独生子女,这一批人基本老了因为退休金过得还可以,独生子女基本买房不是大问题。第二类是农村60后,基本生了至少两胎,子女有出息的去了城市读书然后找工作,背着房贷,根据子女的出息情况,房贷压力有大有小,85前比85后出生的吃到的房产红利多一些。这一批人,相信读书改变命运,鸡娃情节比较重。

70后吃到了基本很多红利,至少房产红利全吃到了。他们的子女大约是00后,有钱的会把孩子送出国。延迟退休基本影响也不大。至于农村出身的,那就各看天命了。

80后就是背房贷的一代人,经历了“考上大学就有工作”的年代。子女基本是10后,在各种培训班的熏陶下成长,孩子基本是小学生到中学生阶段,也是鸡娃比较焦虑的一代。到90后这一批,根据各地情况不同,很多地方的房价红利基本没吃到了,有的入场时间不对,甚至倒贴。经济下行,整个市场不好。

00后是一个分化,城市子女也许至少可以继承两代人的资产。然而小地方或农村出来的小孩,会看到这个世界巨大的差距,尤其是短视频时代,各色人的生活都展现了出来,让每个人都更加急躁和焦虑。有的小孩开通消费贷,刚开始出来混可能就有一屁股债了。

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过去几十年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。读书改变命运,就能找到工作,在城里安家,确实有一部分70后80后实现了,这是一个城市化的过程,80后生在了这个时间节点,经历了经济增长和城市化。所以与其说是个人努力,不如说是时代需求的影响更大。

但是故事的剧本不会一直这样,经济不会一直高速发展。城市生活的经济成本,经济不好带来的降薪裁员等又成为了新的挑战。新的社会事实并不是“你只需要管好读书,以后就能找个好工作了”。现在的事实是,好好读书也不一定会有好工作了。有好工作也不一定保证这个工作不会丢了。因为经济发展放缓了,城市化差不多完成了,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。问题在于,如果我们适应了经济发展的生活,又是否能适应经济萧条的生活?

每个社会有不同的发展阶段,普通人在不同阶段就会过上不一样的日子。所谓顺势而为,重要的是先看清楚这个“势”究竟是什么?麻醉针打多了,真相就让人痛苦。